海翻

海翻朗读

几经人事变,又见海涛翻。
徒起如山浪,何曾洗至冤。

下载这首诗
(0)
诗文主题:人事如山
相关诗文:

海翻译文及注释

《海翻》诗词的中文译文:
几经人事变,又见海涛翻。
徒起如山浪,何曾洗至冤。

诗意和赏析:
这首《海翻》是唐代诗人高骈的作品,描绘了海翻澎湃的景象,寄托了诗人对于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。

诗的前两句“几经人事变,又见海涛翻”,可以理解为通过历经种种人事变故,再次看到海涛翻滚的景象。这里的“海涛翻”可以作为一种象征,代表着社会的波动和变迁。诗人可能在感慨人事无常,世事变化的同时,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命运也会受到影响。

接下来的两句“徒起如山浪,何曾洗至冤”,描述了海浪翻滚时的浩荡和力量,以及它无法洗刷掉人们内心的冤屈。海浪高涨,堪比山峦一般,但它却无法真正抚平人们的冤屈和不平之事。诗人在此借海翻之景,抒发自己对冤屈与不平的思索,表达了个体命运与虚无飘渺的社会背景之间的碰撞与矛盾。

整首诗简洁而意境深远,通过描绘海翻的壮观景象,抒发诗人对社会和个人困境的思考和感慨。通过把个体命运与海澎湃的浩大景象相互映照,诗人传达了对人生与社会命运的无奈和苦涩。它以简练的语言和凝炼的意象,展示了唐代诗人高骈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才思。

海翻读音参考

hǎi fān
海翻

jǐ jīng rén shì biàn, yòu jiàn hǎi tāo fān.
几经人事变,又见海涛翻。
tú qǐ rú shān làng, hé zēng xǐ zhì yuān.
徒起如山浪,何曾洗至冤。

高骈

高骈,字千里,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,晚唐名将。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,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,破蛮兵20余万。后历任天平、西川、荆南、镇海、淮南等五镇节度使。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,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。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。后中黄巢缓兵之计,大将张璘阵亡。高骈由此不敢再战,致使黄巢顺利渡江、攻陷长安。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,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,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。高骈嗜好装神弄鬼,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。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,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,“同坎(坑)瘗(埋)之”。...

高骈诗文推荐

炼汞烧铅四十年,至今犹在药炉前。不知子晋缘何事,只学吹箫便得仙。

画舸摇烟水满塘,柳丝轻软小桃香。却缘龙节为萦绊,好是狂时不得狂。

万里驱兵过海门,此生今日报君恩。回期直待烽烟静,不遣征衣有泪痕。

渔竿消日酒消愁,一醉忘情万事休。却恨韩彭兴汉室,功成不向五湖游。花满西园月满池,笙歌摇曳画船移。如今暗与心相约,不动征旗动酒旗。

棣萼分张信使希,几多乡泪湿征衣。笳声未断肠先断,万里胡天鸟不飞。

青山长在境长新,寂寞持竿一水滨。及得王师身已老,不知辛苦为何人。

蜀江波影碧悠悠,四望烟花匝郡楼。不会人家多少锦,春来尽挂树梢头。

亚夫重过柳营门,路指岷峨隔暮云。红额少年遮道拜,殷勤认得旧将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