鹧鸪天·上元启醮鉴赏
张孝祥自进士及第之日起即满怀激情关注国事,及至乾道五年(1169)去世之前的六年中,原有的政治热情虽然基本丧失,却也时不时有所流露。通过此词开头两句就可以看出,词人设醮祈福消灾,“祝南山”亦“瞻北阙”(张孝祥另一首《鹧鸪天·上元启醮》句),企盼着夜深还叩击宫门,再议抗战事,共进平戎计。“子夜”,夜半子时。“封章”,言机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进,故名封章,亦称封事。“紫清”,原意天上,谓神仙居所,这里指翰林院,以翰林乃清贵之职,故称。“五霞”,道家称黄天、苍天、青天并皆空虚,有自然五霞。“佩环”,玉佩,一般情况下指女子,这里形容诗文韵调铿锵,亦即抗战、平戎之策论激昂宏畅。由于词人深受老庄避世思想和道教游仙之说影响,以儒家为主导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神秘化和淡化了,所以,这首词不再有“高论逼河汉”的气势,只有“清诗鸣佩环”的飘逸。
上片三、四句同前两句一样,仍然是一种企盼。“驿传”,传舍、驿站,历代封建政府供官员往来和递送公文用的交通机构。“风火”,紧急,代指前线。“龙鸾”,龙与凤,常常比喻贤士或华美文章,这里喻作前线的捷报。“烟霄”,显赫处。“孔翠”,孔雀和翠鸟,以喻精华,这里则喻作隆重的礼仪接引。这两句对仗工整,轻快流畅,更以其飘逸表达了词人对收复失地的企盼。
过片“瑶简”句进一步将上元设醮推向新的企盼。“瑶简”,即玉简,玉质的简札或手版,一指道家的符箓,一指帝王封禅、诏诰用的文书。“羽衣”,以羽毛织成的衣服,常称道士或神仙所著衣为羽衣。“金童”,仙人的侍童。“双引”,分列两旁导引。唐制谓宰相入朝须举双烛引路,余官各一,故称;宋制谓学士以上有朱衣吏一人引马,至入两府则朱衣二人引马,故称。“通明”,开通而贤明,代指君主,这里是指君主宫邸。从这几句又可看出,词人尽管深受避世思想和游仙之说影响,却仍然念念不忘朝见君主以陈其所见。诚然,通明之己见当陈通明之君主,该词写到这里,其企盼可谓透彻通明之极。
最后一联作为全词结语,既是贺词,更是企盼,论时知心,披文入情。“三湘”,湖南湘乡、湘潭、湘阴(或湘源)合称三湘。古诗文中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。“五管”,一作“五筦”,指今岭南地区,古以广、桂、容、邕、安南府皆隶广府都督统摄,谓之五府节度使,名岭南五管。词人曾在这些地方为官。上联写的是为官心得,为官一任,当造福四方,与民同乐。
下联写的是为臣心期,祈祷江山社稷永葆太平万万年。
张孝祥诗词作品皆能于写景叙事之中,流露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,此设醮祈祷一词也不例外。谢尧仁称赞他的文章“如大海之起涛澜,泰山之腾云气,倏散倏聚,倏明倏暗,虽千变万化,未易诘其端而寻其所穷。”(《张于湖先生集序》)
鹧鸪天·上元启醮题解
乾道四年(1168)春夏,张孝祥全家在长沙。该词作于正月,系《鹧鸪天·上元启醮》二首之一。词题一作“上元设醮”。“上元”,元宵节。“醮”,祈祷神灵的祭礼,后专指道士、和尚为禳除灾祸所设的道场。
鷓鴣天·上元啟醮鑒賞
張孝祥自進士及第之日起即滿懷激情關注國事,及至乾道五年(1169)去世之前的六年中,原有的政治熱情雖然基本喪失,卻也時不時有所流露。通過此詞開頭兩句就可以看出,詞人設醮祈福消災,“祝南山”亦“瞻北闕”(張孝祥另一首《鷓鴣天·上元啟醮》句),企盼著夜深還叩擊宮門,再議抗戰事,共進平戎計。“子夜”,夜半子時。“封章”,言機密事之章奏皆用皂囊重封以進,故名封章,亦稱封事。“紫清”,原意天上,謂神仙居所,這裏指翰林院,以翰林乃清貴之職,故稱。“五霞”,道家稱黃天、蒼天、青天並皆空虛,有自然五霞。“佩環”,玉佩,一般情況下指女子,這裏形容詩文韻調鏗鏘,亦即抗戰、平戎之策論激昂宏暢。由於詞人深受老莊避世思想和道教遊仙之說影響,以儒家為主導的精神世界越來越神秘化和淡化了,所以,這首詞不再有“高論逼河漢”的氣勢,隻有“清詩鳴佩環”的飄逸。
上片三、四句同前兩句一樣,仍然是一種企盼。“驛傳”,傳舍、驛站,曆代封建政府供官員往來和遞送公文用的交通機構。“風火”,緊急,代指前線。“龍鸞”,龍與鳳,常常比喻賢士或華美文章,這裏喻作前線的捷報。“煙霄”,顯赫處。“孔翠”,孔雀和翠鳥,以喻精華,這裏則喻作隆重的禮儀接引。這兩句對仗工整,輕快流暢,更以其飄逸表達了詞人對收複失地的企盼。
過片“瑤簡”句進一步將上元設醮推向新的企盼。“瑤簡”,即玉簡,玉質的簡劄或手版,一指道家的符籙,一指帝王封禪、詔誥用的文書。“羽衣”,以羽毛織成的衣服,常稱道士或神仙所著衣為羽衣。“金童”,仙人的侍童。“雙引”,分列兩旁導引。唐製謂宰相入朝須舉雙燭引路,餘官各一,故稱;宋製謂學士以上有朱衣吏一人引馬,至入兩府則朱衣二人引馬,故稱。“通明”,開通而賢明,代指君主,這裏是指君主宮邸。從這幾句又可看出,詞人盡管深受避世思想和遊仙之說影響,卻仍然念念不忘朝見君主以陳其所見。誠然,通明之己見當陳通明之君主,該詞寫到這裏,其企盼可謂透徹通明之極。
最後一聯作為全詞結語,既是賀詞,更是企盼,論時知心,披文入情。“三湘”,湖南湘鄉、湘潭、湘陰(或湘源)合稱三湘。古詩文中三湘多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區。“五管”,一作“五筦”,指今嶺南地區,古以廣、桂、容、邕、安南府皆隸廣府都督統攝,謂之五府節度使,名嶺南五管。詞人曾在這些地方為官。上聯寫的是為官心得,為官一任,當造福四方,與民同樂。
下聯寫的是為臣心期,祈禱江山社稷永葆太平萬萬年。
張孝祥詩詞作品皆能於寫景敘事之中,流露出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生活的深切關懷,此設醮祈禱一詞也不例外。謝堯仁稱讚他的文章“如大海之起濤瀾,泰山之騰雲氣,倏散倏聚,倏明倏暗,雖千變萬化,未易詰其端而尋其所窮。”(《張於湖先生集序》)
鷓鴣天·上元啟醮題解
乾道四年(1168)春夏,張孝祥全家在長沙。該詞作於正月,係《鷓鴣天·上元啟醮》二首之一。詞題一作“上元設醮”。“上元”,元宵節。“醮”,祈禱神靈的祭禮,後專指道士、和尚為禳除災禍所設的道場。
“金童双引到通明”出自宋代张孝祥的《鹧鸪天·上元启醮》,诗句共7个字,诗句拼音为:jīn tóng shuāng yǐn dào tōng míng,诗句平仄:平平平仄仄平平。